《出路》其它信息
影片时长: 豆瓣评分: 8.7 时光网评分: 时光评 IMDB评分: imd
制作公司:北京欧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发行公司:1.北京欧越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制作成本:
拍摄日期:
上映日期:2013
揭 秘:
制 作:
对 白:
人 员:
影 评:
标题:《闲言之出路》
作者:浮尘客
约莫是在去年3月份,从南方周末上知道了这个纪录片,出于近几年来对纪录片的相对偏好,也出于一直以来对此类题材的兴趣关注,还出于对BBC纪录片的一贯信慕,所以几乎也就是在知道后的第一时间,我就从网上搜来了视频,然后独自安静地看完了一遍,看过之后,思绪万千,感慨万千,虽是沉默良久,却似有千言塞在了心口。当时也便知道,自己会有这么一些文字的出现。
《出路》是BBC纪录片频道在世界范围内拍摄的《为什么贫穷》(Why Poverty)系列八个纪录片的最后一个,或者是说,在几十个拍摄成果中筛选出来的八个中的其中一个,八个纪录片除了第一个是总括性的介绍了贫穷的历史起源和发展变迁,其他七个从不同国家不同角度对贫穷问题进行了阐释和思考。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又算是费了一些周折,我把这八个片子都下载到了电脑里面,从最初大概都只是都用上几分钟草草扫视过了一遍,然后再到断断续续一个不落地全部看完,总计大致是历经了两三个月之久。而在第二回看完《出路》之后,自己的思绪更多,感慨也更多,甚至,还多出了一些悲伤,虽然,也更想要写下点什么,但现实却又是常常客观主观地拖延着,久久都没有敲出一个字来,只是心里边倒还是一直惦念着这笔“欠债”。
逐个看完这个系列的纪录片之后,发现自己除了能深切体会和忧虑其**自于中国的这个《出路》之外,开篇的《动画贫穷史》也还算是能大致理解一些,而其他几个在走马观花的欣赏过程中,由于知识储备的匮乏和现实背景的不解,因此在巨大的信息量中,我所能理解的和所能消化的部分都非常之少,但是,这丝毫都不妨碍我对那些劳心劳力付出的导演们由衷的敬佩和叹赏。
略作一下猜想,陈为军导演拍摄的这个《出路》能够入选的原因之一是日渐受世人瞩目的中国近些年来贫富差距着实分化得越来越严重,原因之二是他选择的切入点标杆鲜明而又辛辣独特,并且一定程度来说还颇具有一些讽刺意味藏在其中吧,它的英文译名是《Education, Education》。题外话一句,之前我看过陈为军在武汉一所小学拍摄的纪录片《请问我投票》,当时的感受是毫不亚于一部优秀的现实题材电影,而在豆瓣上多做了一些了解之后,发现这个导演拍过的其他纪录片也是难得的口碑良好。
当今的中国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熔炉,熔炉里参杂着的有文明富饶的现代都市、也有赤贫落后的偏远山村;有商贸发达的契约意识、也有炉火纯青的官僚传统;有削山填海的非凡构想,也有男尊女卑的残规陋习;有天涯咫尺的便捷通讯,也有比邻不识的深深隔膜;有孔孟老庄的朝花夕拾,也有道德礼仪的愈加式微;有“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百花齐放,也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刻板迂腐。
这个纪录片就像是当今中国的一个手术切片,它选取的部位是社会金字塔结构的最庞大的底层。
——“在中国,高考是每位学生命运中最重要的转折点,它决定了考生一生的出路。”
都说高考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桥的这一头,系着的是“一切为了高考”的家长们的苦心,桥的那一头,飘着的是“高考为了一切”的学生们的迷途。也说高考是“不公平中的一种公平”,“不公平”是说无论一个人平素学识能力如何,几乎只是几页试卷就判决了他的前路去向,“公平”是说无论一个人起点贫穷富贵哪般,它至少设定了既定规则近似的公共赛道。
如同片头的题记,《出路》纪录的点点滴滴都是围绕高考展开、或是与高考紧密关联的,其展现的时间跨度也是在高考结束之后的两个多月。也许真正与片中人接触的时间和拍摄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所展现出来的,所以剪辑出来的成片之中,片中的每一个人几乎都没有什么违和感,行为和情感都显得真实而自然,而虽然片中也有不少为了推进节奏转换的自我独白,但是通篇下来,却也并没有带来什么生涩和不适的感受。如果说纪录片所最注重要求的是对真切现实毫不增减的本色还原,那么在我看来,这一纪录片应算是成功地做到了。
《出路》主要纪录和表述的是十分具有代表意义的来自于中国社会中下层的三个年轻人在2012年高考之后的一小段生活经历,而且这小小的一个片段,几乎算是改变了或决定了他们一生的人生轨迹。王盼,刚刚考完高考的高中生,成绩中下,家庭贫困,虽然考场发挥失常,但是这失常的高考结果仍然几乎是其用之开始准备人生蜕变的唯一筹码,对她来说,高考就像是一根纽带,连接的是之前的困苦无助和之后的艰辛无奈;万超,一所普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虽四年前已跨越了高考,但如今面临的就业难题仍然受着那次高考极大的余波影响,因为其学校的名气不够而直接拔高了他就业的门槛线,对他来说,高考就像是藏在心底的一把咸盐,哪里有了伤口,哪里就会加剧的刺痛;王振祥,软件教育学院的一名老师,负责该校某个分区每年面向成绩较差见识面窄的农村高考生的钓鱼(招生)工作,因为受到辞退的要挟而不得不到处招摇撞骗从而良心备受煎熬,他自己曾经经历高考后又从大学毕业,如今在民办高校任职教师,因此他最能体会高考后的高校教育的诸多现实弊端,对他来说,高考就像是一种试剂,它能够测试出这个纷乱复杂的丛林社会的离奇真实和斑驳陆离。
“读书(语境原话意义应是等同于上大学),是我们当今社会最好的出路。”
诚然,对于处于金字塔底端的人们来说,这句话在大多数时候都是正确而合理的,但是同时,即便是这看上去很美好的康庄大道,对于某些个体来说,它的欺骗性常常是远多于不确定性的。可以说,“读书无用论”的危害有多大,这句话存有的误导和片面就有多大。如同片中的万超,那个坦诚而勤奋的大学毕业生,虽然并没有其他的出路为之佐证,但是他所面临的身心困窘和前路迷茫,很难让人去相信,他走的上大学这条路径就是他能实现未来精彩人生的最好出路。虽然“毕业等于失业”并非每一高校毕业生的常态,但是据我的观测,在毕业前后,无论就业与否,对于毕业出路的困惑彷徨和茫然无助却几乎都是人皆有之。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句话在过往的两千年里也许的确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是在已是半现代化或是现代化、传统伦理“礼崩乐坏”、价值观越来越趋于多元的当今,这句真理如同泛滥至大街小巷的成功学理论一样,既像一剂麻药,让人无需再努力认清身处的位置,也让人无需奋力寻觅正确的方向;又像一剂毒药,让人在人云亦云人信我信中心患理智顽疾,让人在外界的误导和自我的沉陷中逐渐病入膏肓。
对于我来说,浮浅的认知是,一个人在重要路口的最好出路不应当是由他人指定出来,而是应该由自己找寻出来的,首要顺从自己的天性,其次厘清面临的现实,然后参佐他人的指引,明而辨之,笃而行之。当然,要良好的实现这一过程、达到理想目标,这其中会有很多误区等待排除,会有很多学识需要积淀,会有很多技艺应该磨练,而其中间必然会有许多困扰许多挫折许多磨难,但是,这不正是整个人生路途的一个缩影么,有不断的坎坷艰辛,有不时的喜悦悲伤,还有不定的阴晴圆缺,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假若只有一帆风顺,只有诸事坦途,只有按部就班,我想那一定不是一个人属于自我的人生,而只是给定的人生,那一切都是“楚门的世界”。
实事求是而言之,作为从出生到高考之前都没有涉足过县城之外的乡村少年,那十载寒窗所换来的高校生涯,那的确应该被认为是实现个人在社会阶层中跃迁和立身最为直截而明朗的途径。虽说寒门难出贵子,但是既然有了这么一条容许寒门之子憧憬与奋斗的路径存在,那么也就算是存在了一个人从下游开始全力拼搏,然后最终到达中游乃至上游的可能。而且,身为成长在封闭落后社会底层的寒门之子,为了改变自身出路而依靠刻苦用功读书几乎是他们祖辈们所认定的最好的、也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于是乎,这也常常会是他们自身所认定认可的选择。这一流传了二千年的传统之见,在没有强大外力的革新之下,自然而然地,它会祖祖辈辈地继续流传下去。“鲤鱼跃龙门”,这条路径本身也许并没有什么问题,只是在阶层之间越来越固化,流动可能性越来越小的今天,这条路径实现的难度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重重,越来越凤毛麟角。这难度的变化也许并不是人为选择决定的,而只是类同于其他生物群落一般在发展变迁中的自然属性吧。
片子的中心词是教育,或者说是受教育,这也是国家政权的基本职能之一,但有时我会想,兴许个人要能够有所改变的出路是将之主体略加转换一下,变改为学习,由学习知识开始,到学习做事,再到学习为人,由学习失败开始,到学习应变,再到学习成功。假若能够长此以往地秉持这种谦逊之态,无论身处什么困境,想必都会日渐有所改观。
(2014年12月19日 夜 于金昌)
穿 帮:
台 词:
高清完整版免费展示列表: